流一生,堪比石崇,死前说自己一生无颜对郗姊,实在伪善。不过,此处还需补充一点,从各方面嘲讽王献之的道德品行,算是后世士人很爱干的事。究其根本原因,是很多人认为他不敬父,一个人如若不孝,那自然全是缺点。这般一等一的大罪也不是空穴来风,毕竟此人可是十五六岁就劝告亲爹——您的字写成这样是不错但应该换换风格了。亲爹是王羲之还讲这个,确实能把一众士大夫气死,不骂不行。十五六岁的王献之,琅琊王氏最优秀的子弟,高迈不羁。这般高傲率真的人,请求王羲之写婚书,替他求娶表姐的时候,应当是真心愿意相守一生的。
王羲之八个子女,都是郗璿所生。他还在世时,书法中也提到过“官奴妇”,“官奴小女”,可知王献之与郗道茂,是在男方十五六岁之时就已成婚,并生有一女。那时想必十分幸福。离婚这件事也不单是皇室施加了压力,谢安必有推手。谢安非常爱点鸳鸯谱,时常看不顺眼了又拆。王家子侄和谢家联谊的他拆了几对,包括自己女儿。王献之迎娶公主后多次升迁,也有谢安举荐助力。谢安对王献之来说亦师亦父,娶不娶新安公主,在皇权和父权的压力下,恐怕实在不是他能左右的。新安公主大概也不会快乐,就算不管这个男人对前妻的想法,他宁愿为后纳的侍妾写诗,在给友人的信中担忧小妾的身体,也不曾给她留下一个字。魏晋名士自然风流,王献之这样的顶级贵公子,自负才气,孤高不群,从他待家中其余姐妹的态度来看,还是个相当会和女性相处的人。王献之这家伙活该,值得被骂。王谢两家也不过鼎盛数十年,此后一切匆匆散去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王献之书帖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王献之和郗道茂的故事,不如陆游唐婉有名,一方面是因为后世文人对王献之为人多有轻蔑,不以为美谈。另一方面,更多的还是因为留下的是书信,而不是天然具有传播性的诗词。能确定是寄给郗道茂的有叁帖,《奉对帖》、《思恋帖》、《姊性缠绵帖》。《奉对帖》是他留下不多的行草,一笔书完成度极高,也最为有名。“虽奉对积年,可以为尽日之欢。常苦不尽触类之畅,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,以之偕老。岂谓乖别至此,诸怀怅塞实深。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?俯仰悲咽,实无已已,唯当绝气耳。”写得很深情,但懒得翻译,各位随便看看就好。不过看到有些地方错误地把“触类之畅”看成“触额之畅”,想说一下触类是正确的,意思是各种事情,触额就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