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住一瓶茅台酒的分量。确切的说,茅台酒只有在我们的社会里能够大显身手,能够显现出它的价值,能放大它的价值,甚至连涨价都是“为了消费者的利益”。但在西方人的眼里,茅台酒却很快的的显露了它的原形,“茅台”就是一种很有名的白酒而已,味道如铁蛋儿说的一样,和二锅头没两样。
在国内,人们自己热捧,而出国转了一圈之后,受到热捧的还是我们自己人。在国内,买不起,买不到正宗的。而在国外,不仅买得起了,更全是“正宗货”,这样的情景真不知道我们该是自豪,还是尴尬。茅台酒味道很纯正,但如此的“出口转内销”茅台会是一种什么味道?它本来就是一种“老白干”。而是人们不仅在追捧它,更是在神话它。而如今已经走上神坛的茅台酒又开始戏弄甚至嘲笑我们了。而还有一些一边继续神话它,一边又在大掏社会的腰包,使茅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。
其实有些人心里明白,方默南他们指的是什么,畸形的酒文化,特别是官场的酒文化。
人们这么推崇酒还于国人在酒文化有关,咱们在酒文化中浸淫已久,一年喝掉一个西湖那是轻轻松松的,五千年的酒文化延绵至今,伴随经济的大发展而异常繁荣。
国人还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,特别是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,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,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在后世已经跻身奢侈品行列。“酒兴”如此这般地畸长,并未使酒之文化气味愈来愈浓,反而使之与“文化”二字渐行渐远,与歪风邪气越走越近。如今在喝酒已成“重要工作”的某些官场,充斥其间的,是浓浓的腐败之味、乖戾之气、愚昧之态、谄谀之风。从“酒里乾坤大,壶中日月长”到“人在江湖走,哪能不喝酒”。
酒要喝好甚至直到把人喝倒,才能显示热情。酒不仅被用来勾兑感情,还被用来勾兑业绩、利益、权力甚至情色。有这样一种“理论”:只要没把公款装进个人腰包,还不行吃点儿了,喝点儿了,有不少人对于在官场多年“吃了个肚儿圆”颇为坦然。
民谣可窥一二,“领导干部不喝酒,一个朋友也没有;中层干部不喝酒,一点信息也没有;基层干部不喝酒,一点希望也没有;纪检干部不喝酒,一点线索也没有。”
“公家出钱我出胃,吃喝为了本单位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