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随云想的事情说起来很简单,但操作起来极为复杂。他想的却是如何才能超脱出圣人的境界,真正成为不灭的存在。毕竟圣人在面对圣人的时候,只要双方的差距足够大,也会死亡。
他面前有几条路,一是以力证道,这却是需要他不断的修炼,不断的锤炼,通过量变来引发质变。二是以道证道,不断修炼心境,感悟天道,最终使心境融合于天道之中,从而超脱现在的境界。三是以外力证道,却是借助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等因素,或用法宝寄托执念,以此证道。
不过李随云并不喜欢以外力证道。在他看来,以外力证道,却需斩却自身执念,一想到自己从今以后再无别的什么情感,再不受心情之左右,他就有一种十分恼怒的感觉。在他看来,即使一个人修炼得再高深,哪怕真的亘古不灭,但若是抛弃了自己以前的一切,那他便等于忘了本,或许在李随云的眼中,这样的人,根本便不算人。
在前世的时候,李随云每看到那些修真之辈,抛家弃子,修炼得屏弃七情六欲,宛如石人一般,心中都忍不住暗暗叹息。若连亲人都可以说抛弃便抛弃,那他修炼有成之后,又怎么会为天下苍生谋取福利?又怎么会体谅人间疾苦?如果说抛家弃子为的是坚定道心,这样的代价,也未免太大了点吧。
虽然修士和普通人等级分明,但似这般,也忒无情了点,一个正常人,便是有心向道,又能做到这些吗?
至于以道证道,李随云也没有太大的把握,毕竟感悟天心,却要违背自己的本心,这和他修炼的功法,却是背道而迟。
世间修行之法,表面上上体天心,实际上则是逆天而行。李随云所创之功法,却有时顺天,有时逆天。虽然修炼时讲究顺应天道,但是最关键的地方,比如修炼的目的,却是逆天而行。他一门功法,却讲究随心所欲,不受他人之羁绊,只不过若要顺应天道,岂不是要为天道所羁绊?
似那些生性淡薄的,自然可以顺应天道,修炼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妥。但那些性子跳脱的,他们如何能成就正果?
圣人们将道统看得比性命还重,看似有些荒谬,其实却是必然。道统的传承,实际上是一种理念的传承,是一种思想的传承。对于基本上已经无所求的圣人们来说,让自己的思想在世间流传,还有什么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