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老房子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, 有青色的砖瓦与高高的门槛。外滩那些饭店几次翻修成了折衷主义的“万国建筑博览群”,其他几块儿低矮的居民楼拆拆建建如今也辨认不出来了。
黎燕和顾亚新是高考恢复那会儿头几批毕业的大学生,跟着郭家老太爷研制西药保健品, 厂里给分房子,夫妻俩一住就是十多年。
也是有过一段还算幸福的日子的。
大学生嘛,当时多风光啊,夫妻俩天天出门都有人请去写信认字, 何况当时制药的厂子不多,兴丰勾勾手指头就能招到大批的年轻男工女工。二人当时算半个领导,也是有凭证的文化人, 再加上申城在那几十年间的飞速发展, 到90年初基本生活就非常优渥了。
顾明衍就是那个时候出生的, 当时家里有个大院子, 好几栋洋房,周围邻居们乐呵呵喊“小少爷”, 你抱一抱我抱一抱,半岁多眉眼已然生得清俊了,就是不爱讲话, 也不会叫人,最多给糖了说“嬢嬢谢谢”或者“阿姨谢谢”,除此之外他更喜欢一个人待着。
看鸟, 或者看天空。还有院子里那么多株植物。
当时黎燕对他也很好, 天天带着儿子到院子里晒太阳。怀孕之后她基本上就没怎么出去工作过了,好在家底殷实,再加上顾亚新成了郭老爷子的左膀右臂, 除了两个月嫂之外还有一个调理身体的私人医生。后来黎燕身体恢复就不请这么多了, 家里只有个帮忙做事的长工。
那时没有雇家庭教师, 黎燕自己就可以教,傍晚五六点钟母子俩一起等顾亚新回来,三个人简单吃顿晚饭,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申城新开药厂越来越多,郭老爷子撒手人寰,郭添接手的那一年。
顾明衍十二岁,爸妈工作忙,他平时基本都在卧室旁的书房里写作业或者念书。当时什么都看,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啦,《雾都孤儿》啦,还有《who moved my cheese(谁动了老子的奶酪)》英文绘本,看得多而且杂,其中让他一眼惊艳的书是《小王子》,许多年过去基本常读常新,有种……原来之后的许多想法圣贤们早已在文字中记载下来的感觉。
玫瑰是一种非常浪漫的意象,但是他会用这种意象来治愈孤独。
&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