侯组长摇头:“人家企业提前几个月就在为这次贸易周做准备,不能因为咱们没邀请到相应的外国企业,就剥夺了大家参展的权利。”
“那就只能尽快想办法邀请更多企业了。”
侯组长当即作出安排,先遣组一分为二。
负责礼宾和安全问题的同志,继续按原计划走,做好领导的日程安排。
提前接洽好欢迎仪式,欢迎宴会,会谈,车辆和迎宾馆。
其他人负责贸易周的筹备工作。
侯组长让使馆的同志帮忙约了欧洲共同体负责对外关系的委员,带着狄思科去跟对方面谈。
打算让他们官方出面,加大对这次中欧贸易周的宣传。
可是,对方给出的答复却是:“我已经两次发表公开信,邀请西欧工商界人士积极参与这届贸易周。”
这意思是,他尽力了。
“我们有很多企业对贵国的纺织品,还是很感兴趣的,不过,前两届来参展的企业家普遍表示,你们的纺织品出口有配额限制,出口量太少了。”
狄思科争取道:“我们这次组织了包括高级技术,机械,轻工,医药保健,粮油食品等十几个领域的两百多个项目。纺织品只是我们出口名单中很小的一部分……”
“能在贸易周上促成更多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。我们会继续邀请其他企业参展,但贵方也要想办法加大宣传,扩大影响力。”
从这名委员的办公室离开,侯组长低声说:“咱们是除了土耳其,对欧洲输出纺织品最多的国家,提起咱们,很多欧洲企业只知道纺织品。”
国内改革开放不久,欧洲对内地的认识还相当片面。
他们邀请的企业基本都是知名大企业,连这些大企业都不怎么了解内地,更遑论中小企业。
狄思科思考良久后,提议:“组长,要不咱们想办法打打广告吧?”
“咱们不是一直在打广告么。”
“不是这种马路边和展馆门口的立牌广告,而是电视报纸上的那种广告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