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都有自己擅长的部分,咱们研发出的系统只要满足自己的要求就行。
这一套做出来了,效果不错的话,下一次我们继续尝试改进。
林叙用的是尝试这个词,徐军杨的心情却是又振奋又激动。
他本来就爱搞船舶系统方面的研究,在恒升厂,他几乎没有用武之地,可在南江厂不一样,他迫切地想研究出更多系统,让这艘扫雷艇可以发光发热。
在恒升厂,他都没有接触过扫雷艇。
但现在,他既有机会接触到军用船,又能接触到民用船,只要是南江厂造出来的船,他都能接触到船用系统。
慢慢地,徐军杨才知晓了林叙的丰功伟绩
比如他在学生时代就琢磨出了《焊接指南》。
这是手上有经验的老工人服气他的原因。
比如他去了一趟荣光厂,就替荣光厂造出来了新型导弹艇。
导弹艇?徐军杨差点惊叫出声。
还不止这些,看到那边船台上在造的散货船吗?
刚来南江厂的时候,徐军杨就注意到了,因为南江厂无论船坞还是船台的规模都大得惊人,在造的那些6万吨级散货船相当令人瞩目他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大的船。
第一艘是林叙的项目。对方轻飘飘道。
然而在徐军杨耳中,这句话不啻于平地惊雷。
林叙一开始找上门的时候,他虽然觉得林叙有才干,可在恒升厂多年的经验却让他意识到,林叙绝对是有后台的,对方或许是某位厂领导家的子弟。
否则自己怎么会轻而易举就进南江厂?
徐军杨也是船舶专业毕业,他毕业那时候同样想往大船厂走,去南江厂,去大连厂,可他并没有分配到这样的单位,而是去了恒升厂。
林叙只一个电话,就让他完成了调动,这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事吗?
直到现在,徐军杨才明白,林叙的话语权究竟来自何处。
和小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